藏在香港外國記者會的越戰攝影名作

我是何等的幸運,由本地資深紀實攝影師 #黃勤帶,親自向我講解多張越戰的經典照片。

年初黃勤帶分享會過後,黃生看到我在專頁寫美聯社攝影師 #EddieAdams 照片,便問我有沒有看過在香港外國記者會(The Foreign Correspondents’ Club)越戰照片收藏。

黃與太座資深記者Carol,本地街頭攝影師 Hugo Poon 和筆者一起到FCC晚膳,會所餐廳房間內掛了一張 #RobertCapa 肖像,和多位越戰攝影師的精彩作品。

我們坐在角落的位置,面前是兩幅舉世知名的照片,分別是攝影師 Nick Ut 《#戰火中的女孩》(見:https://bit.ly/42Q0jCm)和Eddie Adams《#處決越共》(見:https://bit.ly/40CzYpT)。背面牆壁上,則掛有日本攝影師 #沢田教一#KyōichiSawada)兩張於1955及1956年得到 World Press Photo 年度圖片名作。

-

自行採訪越戰

黃生謂,北海道對面的 #青森縣,除了蘋果聞名之外,也盛產文化界人物,例如作家 #太宰治 和作家及評論人 #寺山修司。1938年出生的沢田教一也不例外。有趣的是,黃勤帶日本居所也正在青森。

沢田在高中畢業後,在美軍三澤空軍基地的攝影器材店打工,後來搬到東京,加入兩大美國新聞通訊社之一 #合眾社(UPI, 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) 東京分社任職攝影師。

隨著越戰升溫,沢田曾向UPI要求調職印度支那不果。1965年二月,他在渡假期間,自行來衝突地區採訪,合眾社看過他的照片後,讓他調職至越南西貢。

-

兩奪 #荷賽 大獎

1965年9月6日,美軍空懷疑越共份子匿藏在一條村落,在疏散村民後進行轟炸,清理基地附近一帶的狙擊手。沢田拍到一個越南家庭游過河流,逃避轟炸的畫面,一位母親手抱嬰兒奮力游向對岸,身邊圍住幾名年幼孩子。各人身上衣服濕透,頭髮凌亂,兩位孩子與鏡頭對視,一臉彷徨無助。

1966年2月24日,沢田拍攝到一輛美軍M113裝甲車,在激烈戰爭後用繩子拖住一具越共的屍首,將敵人送往埋葬的地方。車上有兩名美軍士兵,看起來對車後的死者漠不關心,顯出戰爭的殘酷。

前一張照片贏得 1965年 #WorldPressPhoto 年度圖片獎和1966年 #普立茲新聞攝影獎,他把普立茲獎部分獎金捐給了相中家庭,盡現人道主義精神。後者得到了1966年WPP年度圖片獎,是歷史上至今唯一一位連續兩年得到該獎的攝影師。

-

拍照的慾望

黃勤帶指:「他在短短一兩年間,橫掃了世界多個最重要的攝影獎項,像是得到攝影的大滿貫。」前輩特別帶了大小兩本沢田教一的日文攝影作品集,向我們娓娓道來,雖然書本已有歲月洗練的痕跡,但照片在半世紀後依然很有力量,黃這樣說:「你可看到他對拍照的慾望。」

「越戰是最後一次 #常規戰,大部分照片也可看到雙方近身肉搏。相比起及後的中東戰爭,軍方只是按掣發射炮彈,攝影師一般只能看到轟炸過後的環境。」他稱,沢田當年跟隨美軍一個小隊拍攝,跟隊中士兵互相認識,軍人對攝影師也特別照顧,因此能拍到不同的感覺。

翻著攝影集,黃感歎道:「這些黑白照片這麼漂亮,富對比而不刺眼。」筆者認為沢田的照片,除了最著名的兩張以外,不少都是以廣角鏡頭拍攝,增加了畫面的張力、情感和臨場感。而這些對比強烈黑白的影調,在暗位失去部分細節,也不減其訴說故事的能力。

「那時的戰地記者都使用 #Leica#Nikon ,因為它們比較堅固。」從沢田的照片可見,他經常身上同時掛有兩三部相機,搭配不同焦距長短鏡頭(網上指他使用 Leica M2 、M3、M4 和 Nikon 大F 相機)。其中一張照片他用來裝器材的金屬盒,上面露出重度使用的花痕。

-

不安於文職工作

1968年,沢田調至 UPI 香港分社擔任圖片編輯,黃表示:「意思是叫他在得到多項獲榮後,不用這麼拚博,輕輕鬆鬆當份文職工作就好。」然而沢田,就像其他戰地記者一樣,並不安於坐在辦公室工作,在戰火已漫延至老撾和柬埔寨後,仍不時回到前線拍攝。

1970年,柬埔寨在政變後全國陷入混亂。同年10月26日,他自薦護送UPI金邊分社社長 #FrankFrosch 到柬軍最南方前哨香巴克。據《#時代》雜誌報導,11月9日下午5時30分,柬軍聽到附近槍聲,調查發現了一架撞向大樹的藍色汽車。

翌天早上,沢田和 Frosch 兩人屍體被發現倒斃於稻田旁的路上,兩人頭部和頸部均有被嚴重毆打的痕跡,沢田的Leica相機、手錶和身上貴重物品不翼而飛。他們滿身彈孔,胸口遭受不只一次槍擊身亡。

-

命運像Capa

有人形容,沢田是 UPI 在整個印度支那地區,最有膽色的攝影師,為了報導會乘搭美軍「便車」昇升機,來到戰場前線採訪,或為了拍到畫面鋌而走險快步走過地雷陣。又有人形容總是他小心謹慎,戴上頭盔拍照。

沢田上司也不知如何向他太太交代,只好透過自己太太將實情告訴她。這位年僅34歲的戰地記者,就此結束了他短促傳奇的一生,「命運有點像Robert Capa。」黃勤帶語帶惋惜地說。

這位曾說過「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夠,那是因為你靠得不夠近」的馬格蘭通訊社創辦人之一,Capa 於第一次 #印度支那戰爭,不幸踏中地雷身亡,終年41歲。沢田在死後獲得海外記者會Robert Capa金獎章,兩有具有相似的命運。

他的經歷和故事,收錄在1996年推出的紀錄片《SAWADA:從青森到越南普立茲獎,沢田教一的生與死》之中。

-

越戰和FCC

沢田的骨灰,最終經香港,飛回日本故鄉安葬。攝影集有一張太太捧著沢田遺照和骨灰的照片,場面令人感傷。

黃解釋,越戰時期,多間國際媒體的記者,都以距離越南不遠的香港作為基地,位於中環的外國記者會,成為記者們放鬆喝兩杯和互相交流情報的地方。加上,香港攝影器材和菲林比較齊全,也是不少攝影記者依賴的補給站。

曾在香港工作的沢田,妻子在香港生活,相信也是這裡的常客之一。FCC為紀念這批越戰攝影師的成就,把他們的照片掛在餐廳房間內,也將多年來因採訪戰地而殉職的會員名字,列在入口的顯眼處一面銅版上。

至於近年外國記者會,在面對親北京團體攻擊和政府續租會址壓力後,對支持記者工作的立場有所轉變,這是後話了。

-

Provoke和越戰之間

筆者有個老套想法,常覺得攝影界像武俠小說裡的江湖,功力遙不可及的前輩,本身也有各自的師承、宗派和脈絡,(風清揚都有 level 1 的時候,好不好?)這也是自己每次去了解和撰寫一位攝影師,感到非常有趣的地方。

以往筆者認為黃勤帶攝影作品,部分承傳了戰後日本《#Provoke》攝影傳統。黃勤帶說在他成長年代,常看《生活》雜誌和越戰照片。在Eddie Adams、Nick Ut 和沢田教一之間,他特別對我們分享沢田的影集。或許在黃的照片裡,也可以看到一點沢田的影子。

在此再次謝謝黃勤帶前輩,實在不知是怎樣的緣份,才有這一次難得的聚會。

資料來源:

http://bit.ly/3KggBx6

http://bit.ly/3nm0Awl

攝影:沢田教一、Carol、nathan

撰文:#難分

#越戰 #戰爭攝影 #紀實攝影 #攝影故事

關於黃勤帶

【 DianaHongKong2014 :失落的未來想像】

https://bit.ly/3LTSs0f

【專訪】黃勤帶攝影集《皇后旅館》 紀錄港澳兩地30年借來的時光

http://bit.ly/3ni9KtK

【專訪】即影即有拍攝福島核災 黃勤帶:這是現代人類的悲劇

http://bit.ly/3lH1cMR

【短片】拍攝六四現場 港人攝影師黃勤帶X曾顯華對談

http://bit.ly/3JV2wDE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文字有價,支持可持續的攝影寫作!

買杯咖啡支持難分:www.buymeacoffee.com/nathantsui

Patreon:www.patreon.com/nathannotes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追蹤難分:

Instagram:@nathanotes

Facebook: 難分:攝影/寫作人

Website: www.nathantsui.net/words

難分

過去幾我都在寫攝影,有時我不清楚自己是攝影人抑或寫作人。後來我想不要緊吧,有時拍照,有時寫作,有時寫攝影或其他,這樣也不錯。

Previous
Previous

網絡書店Book Depository 宣布結業

Next
Next

【攝影評測網站DPReview 宣布停運】